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編制完成。標準共分為范圍、術語和定義、中醫體質9種基本分類和特征、中醫體質分類的判定、附錄(中醫體質分類和判定表)5個部分。中醫體質學者根據人體形態結構、生理功能、心理特點及反應狀態,對人體體質進行了分類,制訂出中醫體質量表及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》標準。健康檢測儀該標準應用了中醫體質學、遺傳學、流行病學、心理測量學、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,經中醫體質專家、臨床專家、流行病學專家多次討論論證而建立,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,顯示出良好的適應性、可行性.
該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、氣虛質、陽虛質、陰虛質、痰濕質、濕熱質、血瘀質、氣郁質、特稟質九個類型,應用了流行病學、免疫學、分子生物學、遺傳學、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,經中醫臨床專家、流行病學專家、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準化工具,并在國家973計劃“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醫體質理論基礎研究”課題中得到進一步完善。
通過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,該標準具有指導性、普遍性及可參照性,適用于從事中醫體質研究的中醫臨床醫生、科研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,并可作為臨床實踐、判定規范及質量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。該標準曾在多家“治未病”中心及中醫藥科研單位以及26個省、市、自治區(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、臺灣地區等)試用。